网上有关“浙商银行股票分红记录”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浙商银行股票分红记录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今年6月底,米雪用50万元在银行买的476天固收类理财产品到期,她“吓了一跳”,到手收益只有1750元。“这款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写的是4.4%,现在算下来收益率只有0.35%,和2022年央行活期存款利率一样。”
刘丹买的银行理财甚至亏钱了。8月25日,她买的为期一年、本金10万元的银行理财产品到期赎回,结果倒亏1630元。
米雪、刘丹的经历并非个例。普益标准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末,有3015款理财产品累计净值小于1,出现跌破净值的现象。尽管“破净”现象随后有所好转,二季度末仅有704款银行理财产品破净,总体来看,2022年上半年仍有9.42%理财产品到期收益未达业绩比较基准线。
在过去,银行理财是“保本保息”的代名词。米雪和刘丹有着相似的感受,往年在银行买理财产品都达到了预期收益,但今年情况已经不一样了。“资管新规”于2022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在打破刚兑背景下,要求“卖者尽责、买者自负”,加上今年股债市场的双重调整,风险已经摆在个人投资者面前。
2021年9月5日,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金融展区的基金投资、个人理财等金融服务展板。图/视觉中国
当银行理财不再保本保息
多年来,米雪习惯用家庭资金买银行理财产品——“灵活、利息比存款高、基本没有风险”。去年,她照例通过工商银行App购买了一款“工银理财·鑫尊享固定收益类封闭式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为4.4%。
今年1月,米雪发现该产品收益率只有1.0%,当她询问工行客户经理时,对方称“还没到期,到期不会那么低”。等到6月29日,50万元本金购买理财476天,到期赎回的收益只有1750元,算下来收益率只有0.35%。此前,她还在工银买了另外两款理财产品,尚未赎回,9月累计净值在1.0以下。
受访者用50万元购买的476天银行理财产品,到手收益只有1750元。
刘丹在兴业银行买的理财也亏了本金。她把自己的投资经历称为“小白历险记”。“当时什么都不懂,也不了解风险等级。”刘丹说,“客户经理推荐,我就选了。”她花10万元在兴业银行App买的名为“睿盈优选平衡6号”理财产品,在8月25日赎回,一年来亏损1630元。
受访者购买的10万元银行理财产品一年后到期赎回,结果亏损1630元。
净值最低点时,刘丹的理财产品亏了6000多元,5月1日,产品金额仅为93345.76元。“要赎回的时候,客户经理还推荐我再放3个月。”刘丹说,“但另一个客户经理告诉我,这款理财是PR3等级,股票占比高,建议我取出来。”刘丹很庆幸及时赎回,这款理财此后仍在下跌。经过理财亏损,她现在只买PR1级别的低风险理财和银行定期存款。
在某股份制银行工作的理财经理李君今年来也感受到明显的压力。二季度时,她在办公室接过一个电话,“被莫名其妙地骂一通,都不认识对方”。电话那头是购买了该银行理财产品的客户,那款产品当时跌破净值。
在今年3、4月股债“双杀”期间,李君接到过不少客户电话。“大多是做了含权类理财,想赎回又未到期的。”李君说,“这时候只能安抚客户,跟客户解释宏观市场的变化。”
跌破净值带来的不只是投资者关系维护的压力,还会导致资产流失。“KPI有一项对资产量的要求,如果客户走钱,那我们就会被扣钱。”李君说,“我最近就被降级了,我们有等级标准线,KPI达不到标准线的30%就只有底薪。”
在农业银行某地方分行工作多年的资深客户经理赵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今年来,她还没有经手过跌破净值的理财产品,但确实有产品未达到业绩比较基准,有些产品甚至低于定期存款的收益。“有一位客户买了300天的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是3.9%,到期赎回时只有1.7%的收益,而现在一年期的定期存款收益,银行上浮了之后也有2.0%。”
“客户买了十多年的理财,他们的意识里银行是不会亏损的,头一次遇到收益不达标的情况。”赵华说,“我们也只能耐心解释,资管新规实施后,银行不会再兜底了。”
资管新规于2022年1月1日正式实施,新规要求打破刚兑,产品向净值化转型,保本理财产品实现清零。财富管理行业研究员陈燕有多年金融行业工作经验,她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银行理财过去的标的是非标资产,以债务工具为主。此前银行通过资金池运作,标的等到项目回款后一次性兑付,投资者感受不到波动。即便出现风险事件,银行也可以通过资金错配来解决,保证刚性兑付。“但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也以此规避监管,实现监管套利,给金融系统乃至实体经济埋下风险隐患,资管新规也在于预防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一位熟悉银行业的人士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资管新规出台后,银行开始由非标固收向标准化债券,也就是固收类投资转移,部分还涉及权益类投资。“银行理财子公司非标的规模基本上在收缩。”他说,“非标投资是以前银行理财产品获得超额收益的主要来源,非标收缩后,由于固收类投资回报相对较低,银行也开始考虑含有股票资产的权益类投资,以提高产品收益率。”
不过,标准化投资也意味着收益会有浮亏。“债券、股票,只要有交易,就有价格波动。”陈燕说。今年来,资本市场出现震荡,权益市场持续回调,债券市场也有波动,导致部分理财产品出现浮亏。
不过,当前固收类理财仍然在银行理财产品中占据主导地位。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截至 2022 年 6 月底,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存续余额 27.35 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 93.83%。
“固定收益类理财并不意味着收益不会波动,它指的是由于债券本身的特性,只要交易者持有到期债券,发债主体不违约的话,就需要在到期日还本付息,投资就不会出现真实亏损。”陈燕说,“但债券也可能出现风险事件,由此产生爆雷。”
图/视觉中国
银行理财透明吗?
米雪此前在银行工作多年,她知道在资管新规正式实施后,理财产品都是净值型,收益是浮动的,“不再保本保息”。但她仍有疑问的是,银行收取了托管费、销售手续费、超出收益的浮动管理费,是否合格地做到代客理财?
“银行理财很多信息我们都看不到,投资有没有失误,在市场下跌亏损的时候有没有及时调仓,这些都没有披露。”米雪说。在过去,银行理财产品更像是“黑箱”,如今,黑布在逐渐揭开,但转型过程仍需要时间。
充分的信息披露是打破刚性兑付的核心与关键,招商证券廖志明团队去年底发布的银行理财子公司信息披露报告中提到,银行理财业务信披监管要求与基金差距较大,有待完善。廖志明团队认为,虽然资管新规和理财新规等文件对理财产品信息披露内容、披露频率和披露渠道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但由于没有统一的信息披露平台,也没有明确具体的信息披露格式或模板,目前各理财公司对信息披露监管要求的理解存有差异,信息披露情况差异不小。
资管新规对于银行信息披露做出了规定,“对于固定收益类产品,金融机构应当通过醒目方式向投资者充分披露和提示产品的投资风险,包括但不限于产品投资债券面临的利率、汇率变化等市场风险以及债券价格波动情况,产品投资每笔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融资客户、项目名称、剩余融资期限、到期收益分配、交易结构、风险状况等。”不过,这主要是售前的推介材料,而投资者关心的披露是售后对持有人的详细信息披露。
“银监会管辖的银行理财产品对信息披露尚未有统一的要求。理论上净值化的银行理财,可以比照公募基金的信息披露办法,比如基金经理的详细履历、季度前十大、半年度和年度时点的全部持仓、规模变化、投资者结构、管理人及员工持有产品情况、管理人对市场的分析与展望等。”陈燕说。
米雪在其他银行也买过理财产品,她回忆,一些银行的理财经理会不定期与客户电话沟通产品收益、变动原因、未来走向,“虽然也没达到预期收益,但投资者会认为对方是负责的”。
陈燕认为,银行理财子公司成立时间不长,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类型划分、风险揭示和投资者维护仍然处于粗犷阶段。以米雪购买的三款工行理财产品为例,App理财产品界面有业绩比较基准、持有份额、参考市值、到期日等信息,缺乏具体的年化收益等数据。有一款理财产品,甚至没有“历史表现”,也就是“累计净值”。
另一方面,米雪也对业绩比较基准的意义产生怀疑,“如果业绩比较基准是参考值,最终收益与业绩比较基准有这么大的差距,这项数据的价值在哪?”
陈燕认为,在过去,银行理财产品有“预期收益率”这项指标,由于刚兑的存在,以前的预期收益率几乎等于收益率,相当于承诺收益的概念。“新规之后已经取消‘预期收益率’,替代的是‘业绩比较基准’,这与公募基金的叫法相同,是一种目标值,不代表一定能实现。”
李君说,在新规实施后,银行要求所有理财经理通过企业微信联系客户。定期联系管户客户也是她的考核指标之一,同时在沟通中不能出现“预期收益”“保本保息”等说法,否则有误导倾向。
在资管新规实施前,银行理财产品曾出现销售乱象。在当中,理财经理也充当了较为重要的角色。
李君说,“理财经理的本质就是销售,厚脸皮、狼性足,一般都能活得很好。”她是海龟硕士毕业,但正式工作后,发现相比起“天时地利人和”和熬时间,学历反倒是其次。
裁判文书网近日公布的一则判决显示,曹某2012年在广发银行购买了本金130万元“银行理财”,该行工作人员称“产品复合收益率达到60%~70%,每年有90%强制分红,三年返本,七年到期返回全部收益”。到2019年赎回期,曹某称才发现这是广发银行金山支行代销的私募产品——中金创新公司管理的中金鲁合基金,因此在产品“到期”后无法赎回,遂将银行告上法庭。
2019年11月,银保监会曾通报批评广发银行严重侵犯消费者权益。银保监会称,广发银行在行内代为推介私募股权基金,基金于2019年8月到期,出现账面浮亏,且到期无法收回投资本金及收益的情况,引发消费者投诉。银保监会认为,广发银行有五方面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包括未对客户进行风险承受能力评估;在内部营销人员的相关推介培训材料中,存在诱惑性的表述等。
二审判决中,上海金融法院认定广发银行金山支行系案涉产品“代销机构”的事实,结合监管部门出具的相关《答复书》及《回复函》中的内容,广发银行金山支行未对投资人进行风险承受能力评估且未妥善保管业务资料,负有过错。
为规范行业运作,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从外部治理的角度来说,除了监管层,银行业也可以通过第三方评级体系来约束市场端,为投资者提供服务。“资管类产品是比较复杂的,投资者不一定有足够的时间和专业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通过客观公正的第三方专业机构评级,优秀的理财产品和机构能够脱颖而出,从而为投资者提供参考。”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若第三方机构收费模式存在问题,则可能与行业内机构产生利益纠葛,丧失公信力。对此,曾刚认为,第三方评级机构的盈利模式应从服务卖方转向服务买方,重点发展投顾和财富顾问业务,类似电商行业中的“买手”,以此来克服服务卖方可能出现的利益冲突问题。
如何提高投顾能力
银行理财的表现,也与银行理财子公司投顾研究能力相关。尤其是在权益类投资领域,银行显得较为匮乏。
新形势对理财经理带来了考验,李君是理财行业的新人,“如果入行在牛市,那简直是躺赢”。但现在,她面对的是领导每天检视、业绩不达标还要写检查的局面。
李君清楚,各大银行理财产品同质化严重,人际关系显得非常重要。她刚加入这家股份行不久,客户黏度不如老员工,“客户不太愿意听我的”。
一位不愿具名的农商行某地方分行网点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长期以来,区县网点没有配备专职的理财经理,多由贷款客户经理兼职,只有城区大型网点才会设置专职理财经理。
上述熟悉银行业的人士表示,在过去,银行做的是资金池管理,重点在管控资金池的流动性,而不在投资能力上。资管新规实施后,银行理财与公募基金等产品趋同,市场竞争增强,银行需要提高投研能力。
要往权益类市场投资方向转变,对银行来说难度不小。“银行的基因偏向固收投资,在固收类投资尚能快速搭建投资团队,但在股票市场上,明星基金经理凤毛麟角。”陈燕说,“短期内银行理财子公司还是会围绕固收类、混合类产品布局。”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浙商银行原行长刘晓春向《中国新闻周刊》分析,目前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还不充分,可投资、可交易的资产种类少,市场发展还不成熟,导致金融市场常常发生无规律的变动,容易受特殊情况尤其是政策调整的影响,给资产投资带来很大难度,很难总结出一套理论化的投资经验。“无论是银行还是公募,或者其他机构,尚未形成成熟的投资方式或者模型,西方市场的经验放在本土也不一定行之有效。”
刘晓春指出,资管新规出台后,要求银行资管业务要和其他业务尤其是信贷业务分隔开,由此成立了银行理财子公司。“以往银行用信贷填补不良资产,投资业务和信贷业务隔离开后,风险更为透明。资管部门从此也需要真正面对市场,募集资金、选择资产、管理资产、评估风险,而不是依赖母行的信贷管理能力和营销能力。”
陈燕认为,目前投资者已经逐渐接受银行理财不再保本保息,各银行理财子公司需要比拼投顾能力。
“在刚兑时代,理财经理更像是收益率的传达者,由于保本保息,理财经理只需要比较哪款产品预期收益高。”陈燕说,“现在理财经理需要在客群维护、风险揭示、产品风险收益适配度上下功夫。”
某商业银行地方分行理财经理也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以前客户想买理财产品,“可以随便买”,但现在在评估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上,会非常谨慎。“风测都是客户自己做,当天过不了只能第二天继续做。”
资管新规下,监管部门对银行及理财子公司的要求也更加明确。今年6月2日,银保监会首次对理财公司开出罚单,公开对中银理财、中行、光大理财、光大银行的处罚信息表,原因是其理财业务存在违法违规,分别罚款460万元、200万元、430万元和400万元。
其中,中银理财理财业务主要违法违规事实是,公募理财产品持有单只证券的市值超过该产品净资产的10%、全部公募理财产品持有单只证券的市值超过该证券市值的30%、开放式公募理财产品杠杆水平超标、同一合同项下涉及同一交易对手和同类底层资产的交易存在不公平性、理财产品投资资产违规使用摊余成本法估值、理财公司对关联法人的认定不符合监管要求。
光大理财理财业务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还包括使用第三方移动办公平台存在风险隐患、理财产品宣传不一致不准确。
中行、光大银行分别是中银理财、光大理财的托管行。中行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是,老产品规模在部分时点出现反弹。光大银行被罚的原因是,老产品规模在部分时点出现反弹;托管机构未及时发现理财产品集中度超标;托管业务违反资产独立性要求,操作管理不到位。
从监管要求来看,银行及理财子公司也需要约束自身,增强投顾能力的专业性。此外,上述熟悉银行业的人士也建议,银行跌破净值引起关注,与银行理财客户群的风险偏好有关。“银行需要判断,客户是想选择低收益的稳定产品,还是想选择高收益的波动产品?”
银行客户群的理财偏好相对保守。根据《2022年上半年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截至 6 月底,风险等级为二级(中低)及以下的理财产品规模 24.97 万亿元,占比 85.66%,较去年同期增加 4.38个百分点。
多名理财经理已经根据客户的理财偏好调整销售策略。李君发现,不少客户未偏向于有稳定收益的理财产品,能够保本最好。由于存款利率走低,封闭时间长的理财产品不容易被客户接受,很多客户情愿把钱放在活期或T+0的理财上。上述商业银行地方分行客户经理也表示,对于风险承受能力低的客户,会推荐配置结构性存款。
赵华所在的网点客户多是中老年人,在理财上追求稳定。现在,除非客户有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对投资有一定的见解,她几乎不会给客户推荐PR3及以上等级的理财产品。“现在既有高收益、风险又低的理财基本不存在了。”赵华说,“我们会强调高收益率产品附带的风险。”
刘晓春建议,不同类型的资产管理公司,首先要有自己的定位。“每个客户都有不同的需求,即使是激进型投资者,也会用一部分钱做最安全的投资。”他认为,银行应该重点满足客户基本的、偏向保守的资产配置需求。针对高净值客户,可以做有针对性的高风险、高回报类理财服务,但这类产品不宜作为面向普通客户的产品来普遍营销。“确定定位后,再在该范围内摸透市场规律,锻炼投资、评估风险的能力。”
邮政银行新股可以买入吗
根据我长期投资的经验,十倍股一般有三种形成方式:
第一种,上市后狂涨,直接涨十倍
这样的十位股,一般只有上市公司的创始人、PE投资、大股东、董监高能够享受,当然还有公开IPO发行上市时打新中签的幸运儿,比如当年的暴风科技,上市后就涨了几十倍,还有中科曙光也是,上市后无数个涨停,直接成为“ten bagger”。
但也有些公司上市后表现不理想的,比如浙商银行,上市后就破发,那么为什么有些股上市后能连续爆炒成为十倍股,有些却直接破发呢?这是由投资者预期决定的,一般科技股、小盘股上市后容易成为十倍股,就算没十倍也会有很多个涨停。而传统行业或大盘股,则上市后表现较差,甚至可能出现上市就破发的情况。
第二种,风口上炒作,主力疯狂拉升
想必很多人都听过一句话:“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这句话用在股市里是很贴切的。很多股票沾上热点题材,就踩上了风口,主力资金会疯狂炒作热门股票,然后吸引散户跟风买入,有些股票就会在风口上达到癫狂,直接成十倍股。
比如说在2018年11月的时候,当时5G成为风口,我国的5G开始加速建设,主力炒作其中的东方通信,股价从四块不到连续拉升,最高涨至41.88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十倍股”,但实际上这家公司与5G根本没什么关系,就因为在风口上,“猪也飞了起来”。再比如沾上网红概念股的星期六,也是连续暴涨。
但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在风口上炒起来的十倍股,其实都只是概念炒作,这些概念可以让它们变成明星股,但并不会真正改变公司的基本面,最后从哪里炒起来又跌回哪里去,风停了,“猪也会摔死”!
第三种,业绩驱动上涨,基本面推动
除了新股爆炒和主力炒作外,还有一类十倍股,是最为坚实的十倍股,就是依靠公司业绩驱动,股价的高低,最终还是需要基本面支撑,只有公司不断发展壮大,持续为投资者创造新增价值,股价才能长期上涨。真正持久的十倍股,都是与业绩同步增长的。
比如格力电器,从2013年的前复权5元,到现在涨到60元,7年时间上涨了10倍以上,与股价持续上涨同步的是公司的业绩不断增长。
还有包括美的集团、海康威视、立讯精密等公司,长期股价早都已上涨十倍以上,这些公司能长期持续上涨成为十倍股,就是因为公司不断发展,成为行业龙头,并持续分红给投资者回报,股价与公司基本面同步,虽然中途也有下跌,但长期保持了震荡上涨,成为十倍股。
邮政银行新股可以买入吗
邮储银行股还值得买吗?邮储银行现在还能买入和加仓吗?相信不少人对于邮政银行的新股还抱有疑问,所以这一次小编就整理了关于邮政银行新股要买入吗,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点帮助。
邮政银行新股要买入吗
邮政银行的几个优势,一个是成长性不错,一个是资质不错,还有股息率不错,以及有市场。而净息差也很不错。因为有零售优势,有市场,所以会有较低的存款成本优势,并带来较高的资产收益率,使得净息差较高。邮政银行的净息差持续高于主要大行。1H19邮储银行净息差达2.55%,明显超过工农中建等大行,居大行之首。
而市场上也有不少的顾虑,之前上市的两家银行股都破发了,现在邮政银行要申购了,要不要申购?是个问题。之前有了浙商银行的教训,邮储银行或许会引入绿鞋机制稳定股价。简单的说,就是股价破发的话,会有资金来抄底。原因是担心弃购的人太多了。所以才会引入这个机制。现在其实新股跌破发行价并不是什么坏事,顾虑太大反而不好。
再有一点,我们要是从过去的经验来看,银行股在年末市场偏弱的时候,还是带有“避风港”属性的。岁末年初,银行板块受益于估值偏低、前期涨幅少、机构持仓低和政策催化,往往会有异动。
这段时间白马股出现了集中回调,市场上也有不少投资者关注,白马股板块里面很多是机构资金比较喜欢,而且这些机构资金也比较稳定,尤其是考虑到现在外部市场不确定性短期兑现收益、白马估值高位,再有就是马上就年根了,这些时间共同带来的心理或者情绪上的波动,会反映在市场上,会过过多的去看现在涨幅相对靠前的均为低估值板块,比如周期概念和银行板块。银行板块还比周期概念好一些,因为安全边际更高。
邮政银行新股是不是买入的好时机?
对普通散户而言,长期定投国有大行的股票是实现财务自由的最佳选择。具体策略:分散买入,长期持有,分红复投。日积月累,必建奇功。不信的话可以自己去测算收益率。这不是收益率最高的选择,但却是最适合普通人的选择,因为投资不能只看收益率,更要看安全性、收益的可持续性,毕竟投资的第一要义是:保住本金。把邮政储蓄银行换成农业银行,也类似的道理。
银行股值得投资吗
这个话题似乎很大,然而又很小,关键在于银行股有无投资价值,有则可投,无则远离!前期银行股萎靡不振甚而节节下挫,原因无外乎三方面:第一是资金面从紧的趋势,银行股大都盘子较大,他们要起来似乎很难;第二是房贷新政对银行股的不利影响;第三,通货膨胀等系统风险可能导致未来的坏账风险,这些系统风险可能在将来暴发可能重创银行股。然而这些论调真的站得住脚么?笔者认为投资的原则之一是价值分析,只要银行股具备了投资价值,就可以投资,至于风险我们当然要认真分析。第一个不涨的原因说盘子大拉不起来,这是一种投机的理论,不值得深究;第二个不涨的依据,房贷新政其实难道不是对银行股风险的释放么?不然等房产泡沫破裂了,难道对银行股才是利好?第三个不涨的理由,可能的坏账等风险其实是可以控制的,如果真的发生严重通货膨胀,那么不仅银行股受到影响,很多行业都将受到重大影响。所以以上种种都不是银行股近日表现萎靡的原因,如果说原因,到底是某些机构故意做空然后建仓呢?还是银行股可能的大非减持呢?这些都不一定,但是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相对那些涨上天去的题材股,银行股已经具备投资价值。这点从其市盈率还是市净率都不难看出,投资人还可以从分...这个话题似乎很大,然而又很小,关键在于银行股有无投资价值,有则可投,无则远离!前期银行股萎靡不振甚而节节下挫,原因无外乎三方面:第一是资金面从紧的趋势,银行股大都盘子较大,他们要起来似乎很难;第二是房贷新政对银行股的不利影响;第三,通货膨胀等系统风险可能导致未来的坏账风险,这些系统风险可能在将来暴发可能重创银行股。
关于“浙商银行股票分红记录”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梦凡]投稿,不代表司岷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zsmmy.cn/xqzs/202501-3184.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司岷号的签约作者“梦凡”!
希望本篇文章《浙商银行股票分红记录》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司岷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浙商银行股票分红记录”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浙商银行股票分红记录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今年6...